【珠海特区报】从特区小厂到全球标杆!健帆生物以“敢”破局、以“创”远航

发布时间:2025-08-26

2025年8月26日,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四十五周年的日子。

四十五年来,珠海以拔节之势谱写改革开放壮丽史诗。这片热土上,无数企业与特区同频共振,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奋斗乐章。总部设在珠海高新区的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犹如一颗璀璨明星,以二十三年如一日的原创坚守,照亮中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之路,成为特区精神最生动的时代诠释。

四十五载潮涌风阔,珠海经济特区将“敢”字熔铸进城市血脉——敢破旧立新,敢直面沧海,敢为天下先。健帆生物以二十三年如一日的“敢”字实践,将这特区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敢押上全部身家坚守原创初心,敢在全球医疗器械领域为“中国原创”正名,敢在无人区深耕出世界领先的“生命航道”。这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特区精神与创新企业命运般的共鸣,是一曲用热血与智慧写就的“敢”字赞歌。

四十五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特区精神如火,创新故事如歌,在这片永葆青春的热土上,创业者们续写着永不落幕的传奇。

“敢”字当头:

特区土壤孕育创新火种

时光回拨到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如同春雷惊蛰,为包括珠海在内的经济特区注入了新一轮思想解放与发展活力。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个名叫董凡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满怀憧憬地踏上珠海这片热土,加入了当时特区的明星企业——丽珠集团。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珠海,正意气风发。它率先在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喊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响亮口号,奠定了城市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基因。在这片鼓励“敢闯敢试”的沃土上,董凡迅速成长。1999年,他被派往集团旗下连年亏损的全资子公司——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担任厂长。

这是一次临危受命,却也让他深度接触并看好了一项由南开大学与厂内技术人员共同研发的原创技术——树脂血液灌流。尽管当时这项技术前景晦暗不明,但珠海特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给了这项“实验室技术”得以存活和孵化的最初空间。

2002年,正值珠海特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珠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一政策为健帆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当年,董凡所在的丽珠生物材料厂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作为母公司丽珠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这家小厂自1989年成立以来连续13年亏损。当集团决定关停这家持续“输血”的工厂时,董凡没有选择退回集团的舒适区。摆在144名员工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接受安置,或者自谋生路。但董凡,这位在珠海特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硬生生闯出了第三条路——带领60名员工,自掏腰包买下这个“烂摊子”。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他抵押了刚买不久的房子,耗尽了十年积蓄,并说服员工以5000元为“入场券”“持股上岗”。一位年轻姑娘甚至毅然将父母准备的一万元嫁妆钱投入其中。“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更有‘产业报国 科技兴邦’的情怀在驱动。”董凡回忆道。

最终,61名员工共筹集资金268万元,完成了这次“员工收购”。这在当时珠海的企业改制案例中颇具创新性,也成为特区企业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

“敢”闯世界:

用中国原创技术打破世界偏见

“为什么西方没有的技术,中国能做出来?”“中国企业原创的,谁敢用?”

这样的质疑,如影随形地扎了董凡二十多年。彼时的中国医疗器械领域,“进口”几乎是“安全有效”的代名词。据统计,2002年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进口产品占比超过80%。而健帆要做的,是用原创的“树脂血液灌流技术”打破这座偏见的大山。

早在2002年,全球首支树脂全血灌流器就在珠海健帆诞生;2004年,革命性产品HA130问世——这是全球首款适用于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灌流器,能有效清除毒素、延缓并发症,极大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但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让中国原创惠及全球”,才是真正的难关。

董凡自称是公司的“一号推销员”。他曾带着论文去国内某知名医院推广,科室主任看了一眼就把论文扔在桌上:“这也算论文?有英文的吗?”他默默捡起资料,走向下一家。这样的闭门羹,他吃了无数次。

“说服西方接受一个‘中国发明’,更难如登天。”每到一个国家,注册、医保、进院……每一关都要从零开始。在欧洲,完成一个国家的产品注册平均需要2-3年时间,投入超过200万元。

健帆的策略清晰而坚定:“两个轮子”并驱——一边精益求精做产品,将应用领域从中毒急救拓展至肾病、肝病、危重症甚至抗衰老;一边不遗余力做学术,用临床数据和国际共识说话。

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营收的10%,累计开展临床试验200余项,收集有效病例超过10万例。在意大利米兰大学医院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健帆灌流器的患者 survival rate(生存率)提升27%,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5%。

这些扎实的数据最终打动了国际学界。2025年初,来自15国的23位专家在罗马发布《血液吸附专家共识》,标志着中国原创终于获得世界认可。

如今,健帆产品已进入海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2000家医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帆产品已进入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等35个国家。全球年销量从2002年的2000支跃升至2024年的600多万支,增长超3000倍。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在世界上要跟其他大国平等对话,就必须有自己原研原创的好技术、好产品。”董凡说,“中国技术可以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说这话时他语气平静,眼中却有光。

“敢”为人先:

深耕一公分,下沉一公里

董凡的“敢”,并非莽撞,而是建立在近乎偏执的专注之上。他提出“做一公分的宽度,一公里的深度”——坚决聚焦血液净化领域,把一项技术做透、一颗产品做精。即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发不出全额工资,他也从未减少研发投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企业缩减开支,健帆却逆势投入2000万元建设新研发中心。

这种专业精神的极致聚焦,与珠海特区不追求数量扩张、而是深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定力不谋而合。

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珠海特区提供的不仅是政策的扶持,更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当健帆在2009年凭借“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整个珠海都为之振奋。这一奖项,不仅打破了医疗器械领域罕见由民营企业获此殊荣的历史,更是对珠海特区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的最好回馈。它向世界证明,珠海这片土地不仅能诞生格力这样的商业传奇,也能培育出像健帆这样“硬核科技”的“隐形冠军”。

2010年,公司正式更名为“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企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刻的珠海,港珠澳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城市的能级和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健帆的“帆”,与珠海这座“百岛之市”的“航船”,正一同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城市发展的格局更大,视野更广,步伐更快。健帆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和“全球化”阶段。

2016年,健帆生物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珠海又一张闪亮的“城市产业名片”。资本的加持,让健帆有了更强大的能力去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全球市场。

原创树脂制备、配基接枝、生物包膜技术、特异性吸附技术,持续提升产品安全有效;研发出针对尿毒症、重症肝病、红斑狼疮、风湿免疫类疾病的治疗产品;一次性使用血浆分离器已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可通过分离膜将血浆从血液中分离;积极探索抗衰老、亚健康领域的新业务……健帆秉承“敢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世界层面进行创新,不仿制、不跟随,实现从技术突破到标准制定的全程引领。

二十三年来,健帆只坚持做两件事:一是把产品研制出来,二是把它推广出去。没有追逐风口,没有多元化扩张,只是沉下心来,打磨技术、下沉渠道、服务医患。

从开创一家企业,到引领一个细分行业的诞生,如今国内已有10余家企业步入血液灌流领域,欧洲、美国也出现了追随者。

 

记者手记>>>

特区精神撑起中国智造脊梁

采访结束时,董凡的一句话久久萦绕在我心头:“中国企业不是不能原创,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更多坚持、更多敢闯敢试的人。”

珠海经济特区45年,从“三来一补”到“中国智造”,从“试验田”到“创新核”,这座城市的气质早已深植于如健帆一样的企业的血脉之中。

珠海特区45年来的一系列创新政策,为健帆这样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

2015年,珠海推出“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健帆入选首批重点培育企业,获得土地、资金、人才等一揽子支持。

珠海“英才计划”帮助健帆引进了包括国家特聘专家2人、留学归国人才46人在内的高层次团队。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达到25%,其中博士28人,硕士156人。

今天的健帆正在高新区、金湾区、高栏港区推进4个生产基地的建设,总投资超过40亿元,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

董凡身上最打动人的,不是从亏损到上市的传奇,而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果敢和坚韧。

特区赋予他破局的勇气、前行的韧性和深耕的定力,于绝境中破局、向质疑中前行、为使命而深耕——这股“不折不挠”的精气神,正是中国制造业挺起脊梁、向上攀登不可或缺的火种。

站在珠海特区四十五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成熟,一个民族工业的崛起。从珠海到全球,从跟跑到领跑,健帆用它的“敢”,让我们看见了中国制造的脊梁,更看见了中国创新的未来。

从珠海原创到中国智造,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敢”,汇聚成了中国创新的磅礴力量。这条路很难,但总要有人走。幸好,有人正在走,而且走出了通天大道。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