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流行病学
时间 : 2016-09-29
尽管中毒事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然而
急性中毒
的流行病学研究却很少。在没有中毒控制和咨询中心的国家和地区,大众和医疗行政部门对急性中毒的发生率以及造成的并发症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了解甚少。实际上,人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存在的200万种化学物品中6~7万种制品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年各国要开发2万多种新的化学产品,而其中1 000多种流通于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700万吨化学合成品产量到80年代中期的2.5亿吨,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化学制品和药品的广泛应用也同时导致了急性中毒患者及事件的急剧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接触各种化学品与药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自从90年代初以来,光职业病急性中毒每年就超过1万人以上,农药有机磷中毒特别在农村地区每年至少10万人次。全国城市大医院急诊患者中不小于5%为中毒患者。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工业与商业中心,有1300多万人口,其化工业和药品制造业均非常发达。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自1990到1996年单化学中毒事故就发生402起,死亡132人,受伤1068人;生产性农药中毒人数28599例,农药污染食物中毒1483例,造成死亡234起。在美国,据全美60多个地区中毒控制与咨询中心的统计,在1993年共有175多万个有关中毒的咨询电话(1999年已近200万)。在这170多万人有中毒事件中,有24.4%的患者去急诊就诊或需住院治疗,其中有51 316个患者则因严重中毒而须进入监护病房治疗。在法国,覆盖全国的17个中毒中心每年要接到17万个有关中毒的咨询电话,虽然总的中毒患者的死亡率低于1%。我国由于尚未建立中毒控制与咨询中心,故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根据大城市大医院急诊科中毒患者的资料分析,估计不会低于急诊人数的5%,而中毒的死亡率则要高于西方国家(如沈阳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统计为2.4%)。
急性中毒中药物中毒在西方国家始终占据首要地位,并有呈上升的趋势。如芬兰国家中毒控制与咨询中心曾统计在1978年至1984年间,每10万居民中每年因药物中毒而住院治疗的人数从56.5人上升到63.4人。其中所涉及到的药物中毒发生率高低依次为抗精神病药物、心血管药物、催眠药物、抗生素、镇痛药物和化疗药物。非药物急性中毒的发生率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最常见的酒精(每10万人中每年住院人次数为13.3人),其次为腐蚀剂、溶剂、石油类物品,一氧化碳等各种气体。有些中毒发生率随着一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一氧化碳、酒精中毒在冬季较多,而野蘑菇中毒则于秋季多见。
我国在急性中毒的病因统计方面资料不是很多。据中国沈阳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698个中毒患者的资料分析,催眠安定类药物中毒占据比例最大,为28.1%;其次为一氧化碳,占19.3%;食物中毒占5.6%,酒精占4.9%,抗精神病药物占3.2%。
急性中毒的诊断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的内容
急性中毒的诊断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毒物检测与分析只是一个部分,有些中毒只要通过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就能得到确诊。
急性中毒的诊断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的内容:
(1) 病史。详尽调查可极大地帮助诊断,如自杀病史,吸毒病史,煤气使用不当史。
(2) 临床症状。可观察心动过速或过缓,神志障碍,瞳孔变化,呼吸变化,呼吸气味特点等,如胆碱样中毒综合征,阿托品化中毒综合征等。
(3) 辅助检查。如生化检查、心电图、腹部X平片、内窥镜、假胆碱酯酶测定等;
(4) 毒物检测与分析。
(5) 诊断性治疗。如纳络酮对抗阿片类药物中毒,维生素B6治疗异烟肼中毒,盐酸苯海拉明对抗吩噻嗪,去铁胺治疗铁中毒(使尿变红)等。
在进行急性中毒诊断时必须时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中毒是否与所怀疑的毒物相符合。一般来说急性中毒不外乎以下三个可能,即:
(1)中毒是肯定的,即指中毒发生时病史,其临床症状与毒物(已知)相符,如患者在使用煤气不当时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2)中毒可能性较大,指中毒时的情况和临床症状提示中毒,而毒物未知。如知道患者过量服用某种药物或毒物而致昏迷,但不知道药物或毒物为何物;
(3)中毒是有可能的,即临床症状提示可能为中毒,但不知病史和毒物。
如何尽快和准确地做出中毒性昏迷的分析,是院前急救及各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所应掌握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从发现患者地点到患者症状体检等方面很快地做到推断以至初步诊断。
急性中毒中的辅助检查部分对中毒的最后诊断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最简单的尿色观察到血流动力学、消化道内镜检查,大部分急性中毒都可在这些辅助检查中得到证实。如对一些灭鼠药中毒,氯醛糖可使患者尿液呈橘红色;简单的X线腹部平片可发现金属、三氯已烯等化工物品中毒;心电图检查在某些三环类抗抑郁药、氯喹中毒时可因这些药物对心肌细胞膜稳定作用而呈现宽大畸形的QRS波;脑电图在某些巴比妥类和某些安定类药物严重中毒患者中可表现为周期性等电位线;钙离子拮抗剂、海洛因、农药百草枯、重金属(如汞)蒸气等造成严重中毒时,可出现休克,心肌抑制,急性呼吸衰竭而须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与监测;消化道内镜检查可直接诊断各种腐蚀剂口服中毒;简单的血电解质测定,特别是血钾也可提示一些药物中毒,如因细胞内转移而造成低血钾的药物中毒有:氨茶碱、氯喹、β-肾上腺素、胰岛素;因肾小管丢失而低钾的药物:可卡因、激素、利尿剂;因消化道丢失钾的有:秋水仙碱、野蘑菇;因排出障碍而造成高血钾的药物:抗移植排斥药物、转化酶抑制剂、非激素类抗炎性药物;因细胞外转移而造成高血钾的: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渗透压和阴离子间隙的测定也可帮助诊断那些造成二者显著升高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的化学物品急性中毒:甲醛、乙二醇、丙酮等。同样,像氰化物、甲醛、乙醇、萘啶酸、一氧化碳等中毒,会造成甲基血红蛋白血症,使血乳酸盐急剧增高.当然各种酶的测定也能帮助诊断某些中毒,如有机磷中毒时的假胆碱酯酶测定。
急性中毒中的毒物检测在理论上应该最为客观科学的,然而由于其实验室设备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急性中毒患者急诊时都做毒物检测,而且也不可能等毒物检测结果出来后才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急性中毒毒物检测的实施、指征及意义都有其局限性。
我们认为急性中毒毒物检测的意义有5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诊断。毒物检测可以在治疗前、治疗同时和治疗后进行,临床上往往以后两者常见。
(2)评估病情程度和预后。有些定量的毒物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客观科学地评价病人的中毒程度和预计其预后。
(3)特异性拮抗剂治疗。有些特殊毒物检测可以指导对中毒进行特异性的治疗,如洋地黄抗体针对洋地黄中毒。
(4)法医学要求。在法医学上通常要求明确是何种毒物引起。
(5)科学研究。
实际工作中究竟对毒物检测应该怎么做,还必须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在急诊时能做到检测哪些毒物,需用什么标本(血、尿或体液),定性还是定量,多长时间出结果,对治疗价值如何,效益价格关系怎样。另外应确定毒物检测的范围和界限,如美国有一台仪器能在一滴血或尿中查出700多种药物中毒的可能。要知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在毒物动力学方面,要了解检出的是毒物、活性代谢产物还是无活性代谢产物,在结果的解释方面要知道如是药物则是治疗浓度,有毒浓度,还是致病或致命浓度。此外影响检测结果的还有很多外界因素,如毒物中毒机制、中毒类型、中毒的方式,是急性中毒,是药物过量反应,还是慢性中毒基础上加上毒药过量。例如锂盐、氨茶碱中毒就可表现为这3种不同的中毒方式。此外患者的年龄,患者的原身体状况,如洋地黄中毒与原有心脏疾患,联合用药情况,中毒的时间长短,毒物检测与中毒的时间间隔,如扑热息痛大量服用4 h后才开始出现肝脏毒性,中毒代谢产物活性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中毒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世界上不少学者曾对毒物检测与临床急性中毒符合程度和可靠性进行比较,发现其可靠程度只在26%~86%,而且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是毒物分析不改变急性中毒的治疗。综上所述,我们应根据中毒发病情况,中毒临床症状,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毒物检测与分析。毒物检测的目的是为满足诊断、治疗和病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以及法医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