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透析液钠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与心脏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26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脏疾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但透析过程中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不仅平均血压水平升高,而且血压的变异性也升高,与过多的体液负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异常激活,血管钙化等原因有关。




目前,透析高血压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案,多采用降血压药进行控制,但控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国内外对透析间期血压的变异性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血压变异性是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的透析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研究探讨了不同透析液钠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发现低透析液钠浓度能够加强对体内水钠的清除,有助于控制患者血压,能减少血压变异性,改善心功能,并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结果简要解读

根据透析前透析液钠浓度随机分为I组(135mmol/L),II组(140mmol/L),III组(145mmol/L),每组52例,透析频率为3次/周,4h/次,血流量200-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尿量<500ml/d,透析8周。

血压差异变化

I组(135mmol/L)透析后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24h收缩压变异性(24h 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 SBPV)、日间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 DBPV)等血压变异性指标均较透析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组(140mmol/L)透析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145mmol/L)透析后上述指标较透析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心功能指标变化

I组(135mmol/L), II组(140mmol/L),III组(145mmol/L),透析后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均较透析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透析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I组(135mmol/L),II组(140mmol/L),III组(145mmol/L),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2,P<0.05),I组高血压发生率低于III组(χ2=5.9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挽救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方法,但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与透析性高血压存在紧密相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70%以上,其中72%患者经降压治疗仍不能将血压降至正常。规律化的血液透析,维持水钠平衡对于控制透析性高血压具有重要作用,血钠浓度也是透析性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血钠水平升高易出现水钠潴留,使容量负荷升高,引起血压的波动。目前,透析液钠浓度多在135-145 mmol/L,部分医护人员认为高透析液钠浓度对患者较安全,不容易引起透析中低血压和透析失衡综合征,可较好维持患者透析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却忽略了高透析液钠浓度对透析性高血压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低透析液钠浓度有利于控制透析性高血压,这是由于降低透析液中的钠离子浓度能够降低钠的摄入量,钠的排泄量大于或等于摄入量,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另外,低透析液钠浓度不仅有助于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且能减小血压变异性,改善心功能,并有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文摘自:何媛芳,李月婷.《不同透析液钠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与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9(10):752-755.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