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净化的临床研究:问题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6-09-26
发布时间:2013-05-09
陈香美
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国开展血液透析治疗已经40余年,特别是近5年
血液净化
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血液净化的医疗质量和安全面临很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
尿毒症
患者的医疗投入,卫生部也更加重视血液透析治疗的监管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工作。目前的中国血液净化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全面提高我国血液净化治疗和临床研究水平,是每个血液净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血液净化治疗发展迅速
我国的血液净化治疗在5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治疗规模和患者数量都增长迅速。根据卫生部全国透析病例信息登记系统(CNRDS,网址:www.cnrds.net)2012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血液透析机数量由1999年的4967台(1999年全国透析移植登记报告)增加到2012年的35769台,血液透析在透患者由37371人增加到243863人,2012年新增病例64838人。近几年腹膜透析病例增长更为迅速,至2012年底在透病例已达37942人,较2011年(27245人)增加39.3%。血液净化治疗的质量控制盒持续改进得到关注,患者透析存活时间显著延长,1999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大于5年的患者比例不足10%,而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16%。然而,我国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如血红蛋白、白蛋白、钙磷代谢等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的达标率仍然较低。
二、中国血液净化的临床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全国透析中心的医疗数量、质量明显增加,逐步奠定了我国血液净化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和资源优势。尤其近几年来,国家卫生部高度重视尿毒症治疗工作,强调透析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使全国血液净化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指引,临床与研究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出版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SOP)》,有效推进了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进一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质量保证。
(二)面临的挑战
1、探索适合中国ESRD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
随着血液净化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透析治疗模式逐渐丰富。血液透析由较单一的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传统模式衍生出持续缓慢低效透析(SLED)、高通量透析(High-Flux HD)、家庭透析(Home Dialysis)等众多模式。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ESRD患者?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传统模式是否为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些都是目前血液透析临床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腹膜透析的推广,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居家治疗的又一条途径,综合运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夜间间歇透析(NIPD)、持续循环腹膜透析(CCPD)以及日间透析(DAPD)等模式,最大程度保护残余肾功能,有利于患者社会和家庭回归。但是怎样建立个体化的模式过渡?各种治疗模式的最终效果(患者存活率)如何?开展严格设计的多中心RCT研究,获得基于中国尿毒症人群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研究结果,才能最终确立真正适合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案。
2、缺少血液净化治疗经济学的研究
我国一直缺乏血液净化治疗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血液净化治疗费用与治疗模式及患者预后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医疗保障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临床医生选择ESRD个体化血液净化模式提供帮助。
3、国产血液净化产品的临床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产业发展迅速,国内企业已有充分能力进行血液透析器、管路、置换液、腹膜透析液等血液净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但是产品整体质量和技术工艺与进口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条件下,进行科研合作,提高工艺技术,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血液净化行业的发展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服务于广大尿毒症患者。
总之,随着政府对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真正的迎来了春天。每一个从事血液净化的临床医生,应该紧紧抓住目前的大好机遇,重视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利用目前的社会和临床资源,重视医疗、科研、生产、应用的协作,为推动我国血液净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香美
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国开展血液透析治疗已经40余年,特别是近5年
血液净化
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血液净化的医疗质量和安全面临很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
尿毒症
患者的医疗投入,卫生部也更加重视血液透析治疗的监管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工作。目前的中国血液净化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全面提高我国血液净化治疗和临床研究水平,是每个血液净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血液净化治疗发展迅速
我国的血液净化治疗在5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治疗规模和患者数量都增长迅速。根据卫生部全国透析病例信息登记系统(CNRDS,网址:www.cnrds.net)2012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血液透析机数量由1999年的4967台(1999年全国透析移植登记报告)增加到2012年的35769台,血液透析在透患者由37371人增加到243863人,2012年新增病例64838人。近几年腹膜透析病例增长更为迅速,至2012年底在透病例已达37942人,较2011年(27245人)增加39.3%。血液净化治疗的质量控制盒持续改进得到关注,患者透析存活时间显著延长,1999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大于5年的患者比例不足10%,而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16%。然而,我国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如血红蛋白、白蛋白、钙磷代谢等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的达标率仍然较低。
二、中国血液净化的临床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全国透析中心的医疗数量、质量明显增加,逐步奠定了我国血液净化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和资源优势。尤其近几年来,国家卫生部高度重视尿毒症治疗工作,强调透析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使全国血液净化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指引,临床与研究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出版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SOP)》,有效推进了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进一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质量保证。
(二)面临的挑战
1、探索适合中国ESRD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
随着血液净化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透析治疗模式逐渐丰富。血液透析由较单一的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传统模式衍生出持续缓慢低效透析(SLED)、高通量透析(High-Flux HD)、家庭透析(Home Dialysis)等众多模式。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ESRD患者?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传统模式是否为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些都是目前血液透析临床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腹膜透析的推广,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居家治疗的又一条途径,综合运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夜间间歇透析(NIPD)、持续循环腹膜透析(CCPD)以及日间透析(DAPD)等模式,最大程度保护残余肾功能,有利于患者社会和家庭回归。但是怎样建立个体化的模式过渡?各种治疗模式的最终效果(患者存活率)如何?开展严格设计的多中心RCT研究,获得基于中国尿毒症人群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研究结果,才能最终确立真正适合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案。
2、缺少血液净化治疗经济学的研究
我国一直缺乏血液净化治疗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血液净化治疗费用与治疗模式及患者预后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医疗保障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临床医生选择ESRD个体化血液净化模式提供帮助。
3、国产血液净化产品的临床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产业发展迅速,国内企业已有充分能力进行血液透析器、管路、置换液、腹膜透析液等血液净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但是产品整体质量和技术工艺与进口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条件下,进行科研合作,提高工艺技术,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血液净化行业的发展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服务于广大尿毒症患者。
总之,随着政府对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真正的迎来了春天。每一个从事血液净化的临床医生,应该紧紧抓住目前的大好机遇,重视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利用目前的社会和临床资源,重视医疗、科研、生产、应用的协作,为推动我国血液净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