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 ” 竟起源于希腊神话?

发布时间:2023-10-31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的故事。


他的行为惹怒了宙斯,宙斯将他锁在悬崖上,每天派一只恶鹰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出来。第二天早晨,鹰又继续啄食他的肝脏,周而复始。

* 图源网络 


从历史上来看,神话的诞生都源自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以及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故事里“一夜复原”的肝脏就暗示了人类肝脏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这也带给世人启发,进而诞生了人工肝技术



关于“人工肝”,在2016 年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有明确描述: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


事实上,人工肝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6年,Sorrention 首次提出“人工肝脏”的概念;Kiley 等应用血液透析治疗肝性脑病患者;1964 年,Yatzidis 又研制出血液活性炭灌流技术;1958 年,Otto 等提出了离体肝脏的血液灌流;1959年,Nose现代生物型人工肝脏的雏形……


然而,这些方法尚存在多方面待解决的问题,如患者的存活时间没有延长、没有解决血细胞破坏的难题、复杂的设备、免疫反应等难题,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随着细胞工程和生物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血液净化技术不断成熟,目前人工肝技术在治疗效果上已经极大改善,其在肝衰竭救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在其他疾病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拓展。



2022 年《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对人工肝模式选择、介入时机选择等治疗方案制定给出了详细指导:


时机选择



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疾病病理生理特点、人工肝模式原理及治疗目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确定,总体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 



在各种适应症的介入时机中,多次强调“尽早开始人工肝治疗”,其中缘由与前面提到的“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脏强大的再生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需要对“尽早”加以具体定义,那就是前、早、中期,诊断标准在上一期指南解读(点击跳转)中有详细说明。


模式选择



具体治疗模式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选择,治疗频率建议根据肝衰竭类型、病情进展速度确定。



在各种治疗模式中,DPMAS (健帆首创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是国内应用较多的一种,它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进行单独应用或者联合应用。


▲ 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模式


▲ DPMAS与其他血液净化治疗模式联用



虽然人工肝治疗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首先,人工肝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仍受到技术的限制和成本的考量。其次,人工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并进行临床实践的长期观察。最后,人工肝技术的普及仍受限于设备和人员的配置,尤其是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


总体而言,人工肝治疗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演进。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肝系统已经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更多希望。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为人工肝治疗的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未来。

END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