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携手展希冀,“心”“肾”兼备绘蓝图——四川省医学会第六届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付平寄语2011年世界肾脏病日摘要
发布时间:2016-09-26
发布时间:2011-03-09
为促进政府、媒体、医护人员及全社会对慢性
肾脏病
的重视,强化个人和家庭对慢性肾脏病的了解和认识,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病日”。2011年3月10日,我们将迎来以“保护肾脏,挽救心脏”为主题的第六个“世界肾脏病日”,呼吁社会对慢性肾脏病合并的心血管系统损害给予更多的关注。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疾病(CKD)与心血管疾病(CVD)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 老年等等,长期的心血管疾病将加重肾脏损害,而反过来,CKD导致的蛋白尿、水钠排泄障碍等损害也将使CVD的病情更加恶化。随着肾功能的逐渐下降,CKD患者的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有资料显示,在需要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中,有40%存在冠状动脉疾病,75%有左心室肥厚(LVH),40%存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而CVD也是导致CKD患者死亡的首位病因,死亡率高达50%以上,多数的CKD患者在尚未进展到尿毒症之前就已经死于CVD。如今,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NA)已将慢性肾脏病同糖尿病一样,列为了冠心病的等危症。
CKD患者具有如此高的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其自身的疾病特点有关。一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CKD人群中的比例更高;另一方面,CKD患者因为肾脏功能的损害,上述代谢紊乱更加难以控制,并且出现贫血、钙磷代谢紊乱、容量负荷、慢性炎症、高凝状态等非传统的CVD危险因素。另外,进入透析治疗后,还可合并透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透析液纯度、血管通路影响等。慢性肾脏病患者的CVD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心肌疾病两方面,其中尤以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即“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最为常见,对患者的临床转归具有重要影响,而导致死亡的首位病因仍是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在血液透析患者,心瓣膜疾病和心包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透析患者。CKD患者合并CVD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漏诊和误诊,从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要提高CKD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必须要加强对CVD并发症的重视和干预。首先应避免或减轻各种CVD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患者需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控酒、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锻炼,维持理想的体重,保持乐观的心态;定期到肾脏科医师处随诊,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病程中若发生了病情的变化,尤其是出现心前区疼痛、憋闷、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血压急剧波动或难以控制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对疾病进行诊治。进入肾衰竭终末期(即
尿毒症
)阶段后,患者需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在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各自的优势后,患者可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讲,合并较严重CVD的患者,更适宜首选腹膜透析治疗。首先,腹膜透析治疗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低,不需要依靠血管建立通路,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治疗。其次,腹膜透析是一种连续性治疗方式,更接近于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可以保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利于保留残余肾功能,易于贫血、高血压等诸多方面的改善,透析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更少,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迅速。再次,腹膜透析是一种可以在家庭中进行的治疗方式,使患者可以免去居所与医院之间的常年奔波和对家人的拖累,更利于患者能够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以及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最后,腹膜透析对患者的经济压力明显低于血液透析,与之相比,每年可节省约1.2-3.5万元,而且腹膜透析在辅助用药(如促红素)、交通误工等费用上也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肾衰患者选择了腹膜透析,在这治疗帮助下,继续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2011年3月,又是一个盛满希望的春天。让我们医患携手,保护肾脏,挽救心脏,共同描绘美好的健康蓝图。
付平个人简介:男,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肾脏内科主任。担任四川省医学会第六届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11个相关专业学会的委员、常委和副主委等;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等15种学术期刊编委、常务编委和副主编;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国际Cochrane中心(CMB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攻关课题等10多项课题负责人。2000年获国际肾脏病学者称号;2007年获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为促进政府、媒体、医护人员及全社会对慢性
肾脏病
的重视,强化个人和家庭对慢性肾脏病的了解和认识,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病日”。2011年3月10日,我们将迎来以“保护肾脏,挽救心脏”为主题的第六个“世界肾脏病日”,呼吁社会对慢性肾脏病合并的心血管系统损害给予更多的关注。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疾病(CKD)与心血管疾病(CVD)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 老年等等,长期的心血管疾病将加重肾脏损害,而反过来,CKD导致的蛋白尿、水钠排泄障碍等损害也将使CVD的病情更加恶化。随着肾功能的逐渐下降,CKD患者的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有资料显示,在需要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中,有40%存在冠状动脉疾病,75%有左心室肥厚(LVH),40%存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而CVD也是导致CKD患者死亡的首位病因,死亡率高达50%以上,多数的CKD患者在尚未进展到尿毒症之前就已经死于CVD。如今,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NA)已将慢性肾脏病同糖尿病一样,列为了冠心病的等危症。
CKD患者具有如此高的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其自身的疾病特点有关。一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CKD人群中的比例更高;另一方面,CKD患者因为肾脏功能的损害,上述代谢紊乱更加难以控制,并且出现贫血、钙磷代谢紊乱、容量负荷、慢性炎症、高凝状态等非传统的CVD危险因素。另外,进入透析治疗后,还可合并透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透析液纯度、血管通路影响等。慢性肾脏病患者的CVD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心肌疾病两方面,其中尤以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即“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最为常见,对患者的临床转归具有重要影响,而导致死亡的首位病因仍是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在血液透析患者,心瓣膜疾病和心包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透析患者。CKD患者合并CVD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漏诊和误诊,从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要提高CKD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必须要加强对CVD并发症的重视和干预。首先应避免或减轻各种CVD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患者需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控酒、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锻炼,维持理想的体重,保持乐观的心态;定期到肾脏科医师处随诊,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病程中若发生了病情的变化,尤其是出现心前区疼痛、憋闷、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血压急剧波动或难以控制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对疾病进行诊治。进入肾衰竭终末期(即
尿毒症
)阶段后,患者需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在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各自的优势后,患者可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讲,合并较严重CVD的患者,更适宜首选腹膜透析治疗。首先,腹膜透析治疗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低,不需要依靠血管建立通路,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治疗。其次,腹膜透析是一种连续性治疗方式,更接近于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可以保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利于保留残余肾功能,易于贫血、高血压等诸多方面的改善,透析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更少,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迅速。再次,腹膜透析是一种可以在家庭中进行的治疗方式,使患者可以免去居所与医院之间的常年奔波和对家人的拖累,更利于患者能够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以及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最后,腹膜透析对患者的经济压力明显低于血液透析,与之相比,每年可节省约1.2-3.5万元,而且腹膜透析在辅助用药(如促红素)、交通误工等费用上也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肾衰患者选择了腹膜透析,在这治疗帮助下,继续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2011年3月,又是一个盛满希望的春天。让我们医患携手,保护肾脏,挽救心脏,共同描绘美好的健康蓝图。
付平个人简介:男,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肾脏内科主任。担任四川省医学会第六届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11个相关专业学会的委员、常委和副主委等;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等15种学术期刊编委、常务编委和副主编;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国际Cochrane中心(CMB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攻关课题等10多项课题负责人。2000年获国际肾脏病学者称号;2007年获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