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型体外循环技术的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9-02-27
导读
吸附型体外循环技术是将健帆HA树脂血液灌流器与开胸手术体外循环结合,治疗中含树脂吸附柱的旁路与氧合器及储血器并联,通过HA树脂的相对特异性吸附作用去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游离血红蛋白等毒素,避免炎症因子风暴引发的多种术后并发症,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目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体循环科贺子剑等就“吸附型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及其疗效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目的
吸附型体外循环是将血液灌流器与体外循环(CPB)管路相连接,吸附体外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减轻体外循环的炎症反应。本文初步探索树脂型血液灌流器联合CPB对心外科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10例开胸瓣膜手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PB,灌流组在常规CPB基础上串联一个树脂型血液灌流器,在CPB全程中使用。分别于CPB前、CPB30min、CPB后、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采集血样检测炎症介质,包括TNF-a、IL-6、IL-8,并观察临床预后。
结果
1. 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术前诊断、外科方式均没有明显差异。

2. 对炎症因子的吸附效果
灌流组在CPB后和术后6h的TNF-a、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小时两组无显著差异(见下图)

图2.1 灌流组和对照组血TNF-α的变化

图2.2 灌流组和对照组血IL-6的变化

图2.3 灌流组和对照组血IL-8的变化
3. 术后指标
灌流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10例患者无死亡。

图3.1 灌流组和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图3.2 灌流组和对照组的ICU住院时间
结论
树脂型血液灌流器能够吸附体外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减轻体外循环后炎症介质的急剧升高,促进围术期的康复。
来源:2018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壁报
作者: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心外体外循环 贺子剑,周成斌*
导读
吸附型体外循环技术是将健帆HA树脂血液灌流器与开胸手术体外循环结合,治疗中含树脂吸附柱的旁路与氧合器及储血器并联,通过HA树脂的相对特异性吸附作用去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游离血红蛋白等毒素,避免炎症因子风暴引发的多种术后并发症,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目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体循环科贺子剑等就“吸附型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及其疗效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目的
吸附型体外循环是将血液灌流器与体外循环(CPB)管路相连接,吸附体外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减轻体外循环的炎症反应。本文初步探索树脂型血液灌流器联合CPB对心外科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10例开胸瓣膜手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PB,灌流组在常规CPB基础上串联一个树脂型血液灌流器,在CPB全程中使用。分别于CPB前、CPB30min、CPB后、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采集血样检测炎症介质,包括TNF-a、IL-6、IL-8,并观察临床预后。
结果
1. 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术前诊断、外科方式均没有明显差异。

2. 对炎症因子的吸附效果
灌流组在CPB后和术后6h的TNF-a、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小时两组无显著差异(见下图)

图2.1 灌流组和对照组血TNF-α的变化

图2.2 灌流组和对照组血IL-6的变化

图2.3 灌流组和对照组血IL-8的变化
3. 术后指标
灌流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10例患者无死亡。

图3.1 灌流组和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图3.2 灌流组和对照组的ICU住院时间
结论
树脂型血液灌流器能够吸附体外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减轻体外循环后炎症介质的急剧升高,促进围术期的康复。
来源:2018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壁报
作者: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心外体外循环 贺子剑,周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