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PQ中毒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体会
发布时间:2016-09-29
发布时间:2014-03-12
在多年的救治过程中我们发现中毒剂量,白细胞计数,早期的血生化改变等因素与百草枯(PQ)中毒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通过分析PQ中毒的预后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1.服毒量
服毒量10ml以下者生还希望巨大,应给予积极救治;
服毒量10~30ml经积极救治生还希望也较大,值得积极救治;
服毒量30~50ml者多数预后不良,救治成功率低;
服毒量50~100ml者生还希望渺茫,治疗难度巨大;
服毒量100ml以上者理论上认为生还无望,无确切治疗价值。但因个体差异,建议先观察治疗3天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救治。
2.胃肠灌洗
许多研究表明,尽早洗胃是改善PQ中毒预后的有效措施。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洗胃的时间、洗胃液的选择均对PQ中毒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时间上我们主张白金1小时,黄金6小时,洗胃液而言一旦确定PQ中毒,必须选择碱性液体反复洗胃,以尽可能的减少并水解部分体内毒素;另外洗胃后需立即行系统的全胃肠灌洗治疗
3.
血液灌流
(HP)
研究表明,通过
HP
从血液中去除PQ有肯定疗效,但目前对其是否可降低病死率存在争议,可能与PQ的代谢特点和灌流时机有关。
PQ吸收入血后很快分布到周围组织,而重新从周围组织回到血液的过程则较缓慢,因此,HP的时机很重要,应用越早则效果越好。
4.PQ质量浓度
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始通过监测血清及尿中PQ质量浓度预测PQ中毒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在开始2 4 h内,尿中PQ质量浓度 >77.4Mg/L时,提示患者预后恶劣。
尿中PQ质量浓度比血清浓度更早的提示预后,这应与PQ的主要经肾脏代谢有关。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
PQ中毒目前普遍认为其机制为氧自由基损伤为主。
有研究发现白细胞升高程度越早、越高,病情就越严重。
6.肝功能异常
肝脏为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极易受各种病因损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或某些病原微生物均可使肝脏受损,造成肝细胞坏死。PQ可破坏细胞的防御机制,导致细胞死亡、组织损伤;PQ分子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7.肾功能异常
PQ中毒肾损伤一般出现较早,王龙等研究发现PQ中毒肾损伤并发呼吸衰竭者,肾脏损伤出现的比肺部症状早,考虑与PQ中毒早期引起暴发性肾小管坏死 ,而同期肺部病变以炎性渗出为主有关。
肾损伤多在服毒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最早出现于服毒后0.5小时内,而肺部症状多在服毒12 ~2 4小时后出现。大量证据表明肾脏损伤影响PQ的排出,增加肺内PQ蓄积,加重肺损伤。
肾脏损伤不仅增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也与肺间质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 。
8.心肌酶谱
已有动物试验表明,心肌组织的P Q浓度与存活时间呈明显负相关。
研究表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PQ中毒2 4小时内明显增高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早期动态监测CK-MB是有意义的,能客观评估病情程度及预后。
9.淀粉酶异常
PQ中毒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淀粉酶的检查对及时判断胰腺损伤及其程度可提供一定的帮助。另有个案报道,PQ中毒后很早就出现胰腺的严重损伤,随后发展到肾脏,肝脏,心脏和肺脏功能异常。且胰腺损伤常易为其他脏器损害所掩盖,从而表明PQ中毒不但要及时对淀粉酶进行检测,而且应是全程的。
10.口腔溃烂
PQ中毒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其程度往往提示服毒量的大小,且易于观察。华西医院胡海、聂虎等研究指出,以口腔溃疡临床分级作为早期评估PQ中毒的预后因素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理论上来说口腔溃疡越重者服毒量越大,则预后越差。
但是临床上常见部分病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仅或主要以口腔溃疡为中毒表现,而全身其他脏器损害无或轻微,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患者当时并非存心服毒,仅将毒物含在口内,并随即呕吐,实际进入机体的毒素较小,全身中毒表现轻微,但口内黏膜接触毒物较久,故而局部损害明显。
另外还有部分服毒病员完全没有口腔溃疡表现,但全身多器官损害明显,则要考虑服毒当时情绪激动,将毒物一饮而下,毒物在口咽部仅短暂停留或少量附着所致。所以在治疗过程中的病史采集相当重要。
11.年龄
年长者心理承受能力应较年轻人强,致其服毒的诱因多为某种难以忍受的经历,服毒当时多不计后果,服毒量往往较大,以致救治成功率低。
年长者可能本身存在基础疾患或隐匿性疾病,一旦中毒可能加速其疾病的进展,继而影响救治成功率。
另外也可能与年长者免疫力下降,对PQ毒素抵抗能力低下有关。
12.空腹与餐后
有研究指出饱餐后服PQ,胃中食物可使大部分PQ失活,中毒较轻,空腹则反之。
餐后服毒胃内食物可作为吸附剂进而减少毒素的吸收,其预后情况肯定优于空腹服毒者。
13.酒精(乙醇)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乙醇在PQ中毒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乙醇可致肝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多有关,该酶可清除体内的活性氧,阻止肺纤维化形成。
另有外国学者认为乙醇可能是通过影响PQ活性基团在肺和其他脏器的产生而改变其毒性作用的。所以乙醇与PQ预后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小结
PQ中毒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无特效解毒治疗,一旦PQ对机体的损害启动(尤其是肺损害),所有的治疗方法均很难改善患者预后。我们认为影响PQ中毒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吸收的PQ剂量,剂量越大,病死率越高;但是洗胃、胃肠灌洗及
血液灌流
(
HA230
)等措施的应用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肯定的意义;而患者早期白细胞计数情况、以及肝肾功、心肌酶谱、血淀粉酶等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对PQ中毒的预后判定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尽早就诊、及时全胃肠灌洗、血液灌流并系统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救治成功率。当然任何疾病最好的治疗措施是防患于未然,此点对于PQ中毒而言尤为重要。PQ中毒患者多死于愚昧,所以刻不容缓的是对相关人群作好PQ中毒及其严重后果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开通咨询热线。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寻找类似于判断有机磷中毒程度的 “胆碱酯酶” 来作为判断 PQ中毒程度的指标,研发PQ中毒的特效解毒药。另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PQ农药的监管力度,进而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在多年的救治过程中我们发现中毒剂量,白细胞计数,早期的血生化改变等因素与百草枯(PQ)中毒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通过分析PQ中毒的预后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1.服毒量
服毒量10ml以下者生还希望巨大,应给予积极救治;
服毒量10~30ml经积极救治生还希望也较大,值得积极救治;
服毒量30~50ml者多数预后不良,救治成功率低;
服毒量50~100ml者生还希望渺茫,治疗难度巨大;
服毒量100ml以上者理论上认为生还无望,无确切治疗价值。但因个体差异,建议先观察治疗3天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救治。
2.胃肠灌洗
许多研究表明,尽早洗胃是改善PQ中毒预后的有效措施。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洗胃的时间、洗胃液的选择均对PQ中毒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时间上我们主张白金1小时,黄金6小时,洗胃液而言一旦确定PQ中毒,必须选择碱性液体反复洗胃,以尽可能的减少并水解部分体内毒素;另外洗胃后需立即行系统的全胃肠灌洗治疗
3.
血液灌流
(HP)
研究表明,通过
HP
从血液中去除PQ有肯定疗效,但目前对其是否可降低病死率存在争议,可能与PQ的代谢特点和灌流时机有关。
PQ吸收入血后很快分布到周围组织,而重新从周围组织回到血液的过程则较缓慢,因此,HP的时机很重要,应用越早则效果越好。
4.PQ质量浓度
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始通过监测血清及尿中PQ质量浓度预测PQ中毒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在开始2 4 h内,尿中PQ质量浓度 >77.4Mg/L时,提示患者预后恶劣。
尿中PQ质量浓度比血清浓度更早的提示预后,这应与PQ的主要经肾脏代谢有关。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
PQ中毒目前普遍认为其机制为氧自由基损伤为主。
有研究发现白细胞升高程度越早、越高,病情就越严重。
6.肝功能异常
肝脏为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极易受各种病因损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或某些病原微生物均可使肝脏受损,造成肝细胞坏死。PQ可破坏细胞的防御机制,导致细胞死亡、组织损伤;PQ分子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7.肾功能异常
PQ中毒肾损伤一般出现较早,王龙等研究发现PQ中毒肾损伤并发呼吸衰竭者,肾脏损伤出现的比肺部症状早,考虑与PQ中毒早期引起暴发性肾小管坏死 ,而同期肺部病变以炎性渗出为主有关。
肾损伤多在服毒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最早出现于服毒后0.5小时内,而肺部症状多在服毒12 ~2 4小时后出现。大量证据表明肾脏损伤影响PQ的排出,增加肺内PQ蓄积,加重肺损伤。
肾脏损伤不仅增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也与肺间质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 。
8.心肌酶谱
已有动物试验表明,心肌组织的P Q浓度与存活时间呈明显负相关。
研究表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PQ中毒2 4小时内明显增高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早期动态监测CK-MB是有意义的,能客观评估病情程度及预后。
9.淀粉酶异常
PQ中毒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淀粉酶的检查对及时判断胰腺损伤及其程度可提供一定的帮助。另有个案报道,PQ中毒后很早就出现胰腺的严重损伤,随后发展到肾脏,肝脏,心脏和肺脏功能异常。且胰腺损伤常易为其他脏器损害所掩盖,从而表明PQ中毒不但要及时对淀粉酶进行检测,而且应是全程的。
10.口腔溃烂
PQ中毒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其程度往往提示服毒量的大小,且易于观察。华西医院胡海、聂虎等研究指出,以口腔溃疡临床分级作为早期评估PQ中毒的预后因素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理论上来说口腔溃疡越重者服毒量越大,则预后越差。
但是临床上常见部分病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仅或主要以口腔溃疡为中毒表现,而全身其他脏器损害无或轻微,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患者当时并非存心服毒,仅将毒物含在口内,并随即呕吐,实际进入机体的毒素较小,全身中毒表现轻微,但口内黏膜接触毒物较久,故而局部损害明显。
另外还有部分服毒病员完全没有口腔溃疡表现,但全身多器官损害明显,则要考虑服毒当时情绪激动,将毒物一饮而下,毒物在口咽部仅短暂停留或少量附着所致。所以在治疗过程中的病史采集相当重要。
11.年龄
年长者心理承受能力应较年轻人强,致其服毒的诱因多为某种难以忍受的经历,服毒当时多不计后果,服毒量往往较大,以致救治成功率低。
年长者可能本身存在基础疾患或隐匿性疾病,一旦中毒可能加速其疾病的进展,继而影响救治成功率。
另外也可能与年长者免疫力下降,对PQ毒素抵抗能力低下有关。
12.空腹与餐后
有研究指出饱餐后服PQ,胃中食物可使大部分PQ失活,中毒较轻,空腹则反之。
餐后服毒胃内食物可作为吸附剂进而减少毒素的吸收,其预后情况肯定优于空腹服毒者。
13.酒精(乙醇)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乙醇在PQ中毒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乙醇可致肝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多有关,该酶可清除体内的活性氧,阻止肺纤维化形成。
另有外国学者认为乙醇可能是通过影响PQ活性基团在肺和其他脏器的产生而改变其毒性作用的。所以乙醇与PQ预后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小结
PQ中毒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无特效解毒治疗,一旦PQ对机体的损害启动(尤其是肺损害),所有的治疗方法均很难改善患者预后。我们认为影响PQ中毒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吸收的PQ剂量,剂量越大,病死率越高;但是洗胃、胃肠灌洗及
血液灌流
(
HA230
)等措施的应用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肯定的意义;而患者早期白细胞计数情况、以及肝肾功、心肌酶谱、血淀粉酶等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对PQ中毒的预后判定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尽早就诊、及时全胃肠灌洗、血液灌流并系统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救治成功率。当然任何疾病最好的治疗措施是防患于未然,此点对于PQ中毒而言尤为重要。PQ中毒患者多死于愚昧,所以刻不容缓的是对相关人群作好PQ中毒及其严重后果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开通咨询热线。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寻找类似于判断有机磷中毒程度的 “胆碱酯酶” 来作为判断 PQ中毒程度的指标,研发PQ中毒的特效解毒药。另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PQ农药的监管力度,进而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