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我自己——“不宁腿综合征”的三两事

发布时间:2018-10-15

“不宁腿综合征”的三两事

44.jpg

      对于尿毒症症患者来说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每次都在睡眠时腿部感觉像有虫在爬的感觉,逼迫自己不能入睡,必须起来活动。这样反复到三四点钟,真的是好难受啊……”

      这其实是常见的不宁腿综合症的一种表现。它是对于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大约65%的尿毒症患者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不宁腿综合征是其症状之一,不宁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深部发痒,蚁走感,足部不适,每于傍晚或入睡时出现症状,透析时亦可出 现,活动肢体可缓解[1]。 发病率高20%~40%[2] 下面对它进行详细的剖析:

发病的原因

      血液透析不宁腿综合症合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研究表明某些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产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血糖异常及营养不良等可使周围神经发生脱髓鞘表现,神经传导速度也减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中存在一种红细胞转酮酶活性抑制物,可抑制转酮酶,导致硫胺代谢异常,使中枢及周围神经的髓鞘发生退行性改变,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透析时间延长,透析不充分,体内小分子毒素,中、大分子毒素蓄积增多,对此病起主要作用,已经有研究表明不宁腿综合征会升高血磷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水平[4],而这两者却和肾性骨病息息相关。

临床主要表现

      1、因腿部不适引发的腿部活动。患者腿部常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如蠕动、蚁走、瘙痒、烧灼、触电感等;感觉异常位于肢体深部,多数以累及下肢为主,单侧或双侧,半数患者也可累及上肢。活动后上述症状可以缓解;

      2、静息后(坐和躺)可使症状出现或加重;

      3、持续活动可使症状部分或全部缓解。轻症者在床上和椅子上伸展一下肢体即可缓解症状;重症者需来回踱步、搓揉下肢、伸屈肢体才能减轻症状。重新平躺或坐下后数分钟至1h,上述症状常常再次出现;

      4、夜间症状加重。典型者在23点至次日凌晨4点最为严重,故经常严重影响患者睡眠。早晨6点至中午12点症状最轻。 

      不宁腿综合症不但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也是诱导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原因,与我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那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常规的药物治疗

      1、抗帕金森病药——多巴胺制剂;

      2、镇静催眠剂,地西泮,氯硝西泮或马来酸咪达唑仑片等;

      3、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

      RLS 药物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几种药物联合或轮替使用,但不宜长期使用。由于肾功能衰竭时,药物经肾排泄困难,导致体内蓄积与作用时间延长,高浓度易引起周围神经损害,因此应用经肾代谢的药物医生会酌情减量。简单的来说就是要遵从医嘱,不要随便的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

血液净化治疗

      尽早、充分透析,腹膜透析对清除中、大分子毒素优于常规血透,血液透析中血液透析灌流治疗效果较血液透析滤过更好[5] 。

      除了药物和血液净化的治疗,我们还需要注意:注意纠 正营养不良,补充必需氨基酸,如复方α-酮酸,补充维生素B1、B6、B12 等微量元素,积极纠正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为维持在 110~120 g/L,血清铁蛋白>200 ng/ml;与此同时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少饮 咖啡、浓茶等物质。

最后笔者想说,保持个好的生活习惯,听从医嘱,积极治疗,我的双腿听我的!

参考文献:

[1] 关广聚,时一民.临床血液净化学[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55.?

[2] Collado-seidel V,kohnen R,Samtleben W,et al.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findings in urem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Am J kidney Dis,1998,31(2):324-328.?

[3] 李春玲,王丽华,郝丽荣.不宁腿综合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报,2005,26(6):53-55.?

[4] patients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undergoinglong-term .haemodialysistreatment.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6: 1976–1983. doi: 10.1093/ndt/gfq681 PMID:21056943.

[5] 王彤,涂阳科,安文文,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改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9,8(3)155-157.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