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2-09-09
非生物人工肝(NBAL) 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ACLF) 的一线治疗。本研究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186例HBV-ACLF患者接受不同NBAL治疗的探讨,旨在比较综合药物治疗、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加半剂量PE(DPMAS+PE)治疗HBV-ACLF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效益比(CER)。本原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杂志上。
研究方案
患者筛选
纳入标准:
(1)18-65岁;
(2)由HBV感染引起的ACLF患者;
(3)符合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对ACLF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
(2)既往肝移植;
(3)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4)HIV感染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
(5)合并严重的心脏、呼吸和血液系统疾病。
研究分组情况
研究对象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10月186例HBV-ACLF患者,根据这些患者年龄、性别比、并发症和肝功能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PE组和DPMAS加半剂量PE序贯组(DPMAS+PE组),每组62人受试者(图1)。
入组的186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血浆等血液制品以及对症治疗。
综合治疗组
仅接受综合内科治疗。
PE组
除综合内科治疗外,PE组采用2000 ml生理盐水(含20 U/ml肝素)预冲洗。血泵速度为100-120 ml/min,血浆交换速度为25-30 ml/min。在PE之前,常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苯海拉明以防止过敏反应。每次PE治疗给予新鲜冷冻血浆2800 ml。
DPMAS+PE组
使用血浆分离器、BS330胆红素吸附柱和中性大孔吸附树脂HA330-Ⅱ。在DPMAS后,开始序贯半剂量PE治疗,每次使用血浆1400 ml。
图1:患者纳入流程图

观察指标
主要结果指标
(1)受试者未进行肝移植存活人数
(2)受试者肝移植人数
(3)受试者死亡人数
以上观察时间范围均为90天。
次要结果指标
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胆红素和转氨酶。
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1)临床症状改善,包括乏力、厌食、腹胀、出血;无肝性脑病;
(2)黄疸消退,肝脏大小正常化;
(3)肝功能指标改善(TBIL<5×正常上限,PTA>40%或INR<1.5)。
本研究中的存活率是指非肝移植存活率。
NBAL治疗的经济评价
在本研究中,成本效益比(CER)和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将用于三个治疗组的成本效益分析,其中CER=总成本/有效率,ICER=成本差异/有效率的差异。CER值越小,获得单位效应的成本越低,相应的治疗组越经济。较小的ICER值表明增加有效性的额外成本较少,并表明治疗方案相比替代方案更经济。
(1)ICER<GDP,完全值得;
(2)GDP<ICER<3*GDP,可以接受;
(3)ICER>3*GDP,不值得。
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在任何临床特征或基线参数方面三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三组治疗效果及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
为了研究不同程度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我们将肝功能衰竭分为四个亚组,I组(PTA>40%)、II组(PTA 30-40%)、III组(PTA 20-30%)和组IV(PTA<20%)。根据治疗前PTA水平,比较不同肝功能衰竭下不同NBAL策略的短期(28天)和长期(90天)有效率、无肝移植存活率。
DPMAS+PE组28天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I组中DPMAS+PE组28天有效率显著高于PE组 ;
II组中PE组28天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III组中28天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总体三个组的90天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I组中DPMAS+PE组的90天生存率明显高于PE或对照组。
图2:根据肝功能衰竭程度不同组的治疗效果

注:a与对照组比较;b与PE组比较
三组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三组治疗前后INR、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AST、ALB、K⁺和Ca²⁺水平显著降低。DPMAS+PE组治疗后TBIL和PL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图3:NBAL治疗前后三个研究组的血清生化指标

三组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下降率比较
DPMAS+PE组TBIL和Cr下降率明显大于PE组;PE组AST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和DPMAS+PE组。三组INR、ALT和ALB 的下降率均无显著差异。
图4:NBAL治疗后生化指标下降率比较

注:a对照组与PE组的比较;
b为PE和DPMAS+PE组的比较
三组治疗的经济评价
I组DPMAS+PE组的CER值显著低于PE组和对照组,表明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优势。此外,DPAMS+PE组的ICER低于人均GDP,表明增加的成本是完全值得的。PE组各组ICER值均高于人均GDP,为绝对劣势策略。
图5:所有治疗组的CER 和ICER

安全性
PE组和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13%和17.86%,经抗过敏治疗后均好转。
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在90天观察期内,用于治疗HBV-ACLF患者的两种NBAL均未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或低血压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DPMAS+PE和PE治疗在PTA>40的患者(I 组)中提高了28天有效率和90天无肝移植生存率。DPMAS+PE和PE均能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ALT和AST水平,然而,与其他研究相比,PE中TBIL水平的降低没有显著差异。
在本研究中,DPMAS+PE和PE均能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ALT和AST水平。DPMAS+PE降低胆红素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独使用PE。
尽管 DPMAS 被认为可以减少所需的血浆量,但它增加了治疗成本。目前,全球缺乏对NBAL 联合治疗的计量经济学评估。本研究发现DPMAS与半剂量PE序贯治疗可以节省新鲜冷冻血浆并降低治疗成本。此外,在PTA>40%的患者中,DPMAS+PE治疗具有较低的CER值和较好的成本效益优势。同时,DPMAS+PE显著提高了PTA>40%患者的疗效和无肝移植生存率。因此,DPMAS与半剂量PE序贯治疗可能是HBV-ACLF患者的可行选择,尤其是 PTA>40%的患者。
综上所述,与单纯PE治疗相比,DPMAS+PE在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和肌酐水平方面更有效,在提高PTA>40%的HBV-ACLF患者90天无肝移植生存率方面更有效,具有成本效益优势。DPMAS+PE仅在HBV-ACLF的初始阶段有效。因此,DPMAS+PE可能是用于治疗PTA>40%的HBV-ACLF 患者(I 组)一种潜在的NBAL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究DPMAS+PE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图源自文献,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
文献来源:Wu C, Peng W, Cheng D, et al. Efficac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Therapy in 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J]. Clin Transl Hepatol. Published online: Jul 1, 2022
doi: 10.14218/JCTH.2022.00106.
非生物人工肝(NBAL) 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ACLF) 的一线治疗。本研究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186例HBV-ACLF患者接受不同NBAL治疗的探讨,旨在比较综合药物治疗、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加半剂量PE(DPMAS+PE)治疗HBV-ACLF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效益比(CER)。本原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杂志上。
研究方案
患者筛选
纳入标准:
(1)18-65岁;
(2)由HBV感染引起的ACLF患者;
(3)符合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对ACLF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
(2)既往肝移植;
(3)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4)HIV感染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
(5)合并严重的心脏、呼吸和血液系统疾病。
研究分组情况
研究对象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10月186例HBV-ACLF患者,根据这些患者年龄、性别比、并发症和肝功能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PE组和DPMAS加半剂量PE序贯组(DPMAS+PE组),每组62人受试者(图1)。
入组的186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血浆等血液制品以及对症治疗。
综合治疗组
仅接受综合内科治疗。
PE组
除综合内科治疗外,PE组采用2000 ml生理盐水(含20 U/ml肝素)预冲洗。血泵速度为100-120 ml/min,血浆交换速度为25-30 ml/min。在PE之前,常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苯海拉明以防止过敏反应。每次PE治疗给予新鲜冷冻血浆2800 ml。
DPMAS+PE组
使用血浆分离器、BS330胆红素吸附柱和中性大孔吸附树脂HA330-Ⅱ。在DPMAS后,开始序贯半剂量PE治疗,每次使用血浆1400 ml。
图1:患者纳入流程图
观察指标
主要结果指标
(1)受试者未进行肝移植存活人数
(2)受试者肝移植人数
(3)受试者死亡人数
以上观察时间范围均为90天。
次要结果指标
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胆红素和转氨酶。
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1)临床症状改善,包括乏力、厌食、腹胀、出血;无肝性脑病;
(2)黄疸消退,肝脏大小正常化;
(3)肝功能指标改善(TBIL<5×正常上限,PTA>40%或INR<1.5)。
本研究中的存活率是指非肝移植存活率。
NBAL治疗的经济评价
在本研究中,成本效益比(CER)和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将用于三个治疗组的成本效益分析,其中CER=总成本/有效率,ICER=成本差异/有效率的差异。CER值越小,获得单位效应的成本越低,相应的治疗组越经济。较小的ICER值表明增加有效性的额外成本较少,并表明治疗方案相比替代方案更经济。
(1)ICER<GDP,完全值得;
(2)GDP<ICER<3*GDP,可以接受;
(3)ICER>3*GDP,不值得。
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在任何临床特征或基线参数方面三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三组治疗效果及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
为了研究不同程度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我们将肝功能衰竭分为四个亚组,I组(PTA>40%)、II组(PTA 30-40%)、III组(PTA 20-30%)和组IV(PTA<20%)。根据治疗前PTA水平,比较不同肝功能衰竭下不同NBAL策略的短期(28天)和长期(90天)有效率、无肝移植存活率。
DPMAS+PE组28天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I组中DPMAS+PE组28天有效率显著高于PE组 ;
II组中PE组28天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III组中28天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总体三个组的90天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I组中DPMAS+PE组的90天生存率明显高于PE或对照组。
图2:根据肝功能衰竭程度不同组的治疗效果
注:a与对照组比较;b与PE组比较
三组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三组治疗前后INR、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AST、ALB、K⁺和Ca²⁺水平显著降低。DPMAS+PE组治疗后TBIL和PL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图3:NBAL治疗前后三个研究组的血清生化指标
三组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下降率比较
DPMAS+PE组TBIL和Cr下降率明显大于PE组;PE组AST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和DPMAS+PE组。三组INR、ALT和ALB 的下降率均无显著差异。
图4:NBAL治疗后生化指标下降率比较
注:a对照组与PE组的比较;
b为PE和DPMAS+PE组的比较
三组治疗的经济评价
I组DPMAS+PE组的CER值显著低于PE组和对照组,表明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优势。此外,DPAMS+PE组的ICER低于人均GDP,表明增加的成本是完全值得的。PE组各组ICER值均高于人均GDP,为绝对劣势策略。
图5:所有治疗组的CER 和ICER
安全性
PE组和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13%和17.86%,经抗过敏治疗后均好转。
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在90天观察期内,用于治疗HBV-ACLF患者的两种NBAL均未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或低血压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DPMAS+PE和PE治疗在PTA>40的患者(I 组)中提高了28天有效率和90天无肝移植生存率。DPMAS+PE和PE均能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ALT和AST水平,然而,与其他研究相比,PE中TBIL水平的降低没有显著差异。
在本研究中,DPMAS+PE和PE均能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ALT和AST水平。DPMAS+PE降低胆红素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独使用PE。
尽管 DPMAS 被认为可以减少所需的血浆量,但它增加了治疗成本。目前,全球缺乏对NBAL 联合治疗的计量经济学评估。本研究发现DPMAS与半剂量PE序贯治疗可以节省新鲜冷冻血浆并降低治疗成本。此外,在PTA>40%的患者中,DPMAS+PE治疗具有较低的CER值和较好的成本效益优势。同时,DPMAS+PE显著提高了PTA>40%患者的疗效和无肝移植生存率。因此,DPMAS与半剂量PE序贯治疗可能是HBV-ACLF患者的可行选择,尤其是 PTA>40%的患者。
综上所述,与单纯PE治疗相比,DPMAS+PE在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和肌酐水平方面更有效,在提高PTA>40%的HBV-ACLF患者90天无肝移植生存率方面更有效,具有成本效益优势。DPMAS+PE仅在HBV-ACLF的初始阶段有效。因此,DPMAS+PE可能是用于治疗PTA>40%的HBV-ACLF 患者(I 组)一种潜在的NBAL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究DPMAS+PE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图源自文献,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
文献来源:Wu C, Peng W, Cheng D, et al. Efficac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Therapy in 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J]. Clin Transl Hepatol. Published online: Jul 1, 2022
doi: 10.14218/JCTH.202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