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 |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发布时间:2019-01-18
导读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科发表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上一篇文献,主要阐述了双重血浆吸附(DPMAS)与血浆置换(PE)对比,疗效与安全性的评价。
一
文献对比了三种治疗模式
1、单纯PE;
2、等量PE(2500ml)联合DPMAS(血浆处理量6L),分为DPMAS-A:先PE后DPMAS;DPMAS-B:先DPMAS后PE两种情况;
3、低置换量LPE(1500ml)
二
疗效评估采用的是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标准
1、近期疗效4周好转率;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消失 ;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好转 ;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 总胆红素降至5倍正常值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40%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1.6];
2、远期疗效12周生存率
三
疗效对比
1、早期肝衰

PE联合DPMAS三组对比单纯PE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差异明显
2、中期肝衰

3、晚期肝衰

中、晚期患者选择各种人工肝治疗模式,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选择患者例数少有关系,但也提示,在临床选择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尽量偏早期。
四
关于PE联合DPMAS能增加疗效,文献解释如下
1、PE优势:清除毒素、补充生物活性物质;PE不足:a、小分子水溶性毒素清除差;b、对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并发症治疗不佳、不改善晚期肝衰竭预后;c、产生代谢性碱中毒、脑水肿、过敏反应;
2、DPMAS优势:中大分子、蛋白结合毒素吸附、胆红素、胆汁酸吸附强;DPMAS不足:a、不能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物质;b、白蛋白损耗大、凝血因子也有吸附。
PE联合DPMAS弥补各自缺陷、增强肝衰竭毒素吸附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五
治疗后生化指标改变情况
1、单纯 PE 组治疗后改善情况:
PTA 上升 39.96%,白蛋白上升 2.63%,总胆红素下降 14.13%,ALT 下降38.24%,AST 下降 21.43%,胆汁酸下降 4.81%;
2、LPE+DPMAS治疗后改善情况:
PTA 上升仅 7.14%,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下降 3.08%,与 P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下降 18.5%,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 下降 32.51%,与 PE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ST 下降 17.18%,与 PE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胆汁酸下降 13.58%,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PE+DPMAS组与单纯PE对比,降低胆红素、胆汁酸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改善差的不足。
3、PE+DPMAS-A、PE+DPMAS-B组治疗后改善情况:
PE+DPMAS-A治疗后 PTA 上升 19.20%,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下降 2.82%,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下降 21.99%,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 下降 46.62%,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 下降 24.05%,胆汁酸下降 16.17%,与 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E+DPMAS-A组与单纯PE对比,降低胆红素、胆汁酸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改善差的不足。
PE+DPMAS-B治疗后,PTA 上升 24.42%,白蛋白上升 0.88%,与 PE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总胆红素下降 28.26%,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 下降 38.58%,AST 下降 16.62%,与PE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胆汁酸下降 12.07%,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PE+DPMAS-B组与单纯PE对比,降低胆红素、胆汁酸效果明显,同时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改善并无明显差异。
所以,PE+DPMAS-B是本文最推崇的一种治疗模式组合。
六
人工肝治疗各组安全性对比
各组均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口唇麻木、,经抗过敏处理后继续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无活动性出血发生,血压下降经过扩容处理后均能纠正,电解质无变化。
但,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有明显变化,且PE与DPMAS联合有叠加效应,考虑是分离器对血细胞破坏有关,或者是抗凝剂影响。
七
全文最终观点
较单纯 PE 而言,PE 联合 DPMAS治疗能明显提高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率(尤其是早期肝衰竭),不仅能提高对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汁酸血症的清除能力,还能减少血浆用量。通过调整 PE 与 DPMAS 的治疗顺序,即先行DPMAS 治疗后行 PE 治疗,能改善 DPMAS 对凝血功能和白蛋白水平的不良影响。
导读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科发表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上一篇文献,主要阐述了双重血浆吸附(DPMAS)与血浆置换(PE)对比,疗效与安全性的评价。
一
文献对比了三种治疗模式
1、单纯PE;
2、等量PE(2500ml)联合DPMAS(血浆处理量6L),分为DPMAS-A:先PE后DPMAS;DPMAS-B:先DPMAS后PE两种情况;
3、低置换量LPE(1500ml)
二
疗效评估采用的是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标准
1、近期疗效4周好转率;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消失 ;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好转 ;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 总胆红素降至5倍正常值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40%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1.6];
2、远期疗效12周生存率
三
疗效对比
1、早期肝衰

PE联合DPMAS三组对比单纯PE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差异明显
2、中期肝衰

3、晚期肝衰

中、晚期患者选择各种人工肝治疗模式,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选择患者例数少有关系,但也提示,在临床选择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尽量偏早期。
四
关于PE联合DPMAS能增加疗效,文献解释如下
1、PE优势:清除毒素、补充生物活性物质;PE不足:a、小分子水溶性毒素清除差;b、对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并发症治疗不佳、不改善晚期肝衰竭预后;c、产生代谢性碱中毒、脑水肿、过敏反应;
2、DPMAS优势:中大分子、蛋白结合毒素吸附、胆红素、胆汁酸吸附强;DPMAS不足:a、不能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物质;b、白蛋白损耗大、凝血因子也有吸附。
PE联合DPMAS弥补各自缺陷、增强肝衰竭毒素吸附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五
治疗后生化指标改变情况
1、单纯 PE 组治疗后改善情况:
PTA 上升 39.96%,白蛋白上升 2.63%,总胆红素下降 14.13%,ALT 下降38.24%,AST 下降 21.43%,胆汁酸下降 4.81%;
2、LPE+DPMAS治疗后改善情况:
PTA 上升仅 7.14%,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下降 3.08%,与 P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下降 18.5%,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 下降 32.51%,与 PE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ST 下降 17.18%,与 PE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胆汁酸下降 13.58%,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PE+DPMAS组与单纯PE对比,降低胆红素、胆汁酸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改善差的不足。
3、PE+DPMAS-A、PE+DPMAS-B组治疗后改善情况:
PE+DPMAS-A治疗后 PTA 上升 19.20%,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下降 2.82%,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下降 21.99%,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 下降 46.62%,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 下降 24.05%,胆汁酸下降 16.17%,与 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E+DPMAS-A组与单纯PE对比,降低胆红素、胆汁酸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改善差的不足。
PE+DPMAS-B治疗后,PTA 上升 24.42%,白蛋白上升 0.88%,与 PE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总胆红素下降 28.26%,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 下降 38.58%,AST 下降 16.62%,与PE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胆汁酸下降 12.07%,与 PE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PE+DPMAS-B组与单纯PE对比,降低胆红素、胆汁酸效果明显,同时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改善并无明显差异。
所以,PE+DPMAS-B是本文最推崇的一种治疗模式组合。
六
人工肝治疗各组安全性对比
各组均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口唇麻木、,经抗过敏处理后继续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无活动性出血发生,血压下降经过扩容处理后均能纠正,电解质无变化。
但,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有明显变化,且PE与DPMAS联合有叠加效应,考虑是分离器对血细胞破坏有关,或者是抗凝剂影响。
七
全文最终观点
较单纯 PE 而言,PE 联合 DPMAS治疗能明显提高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率(尤其是早期肝衰竭),不仅能提高对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汁酸血症的清除能力,还能减少血浆用量。通过调整 PE 与 DPMAS 的治疗顺序,即先行DPMAS 治疗后行 PE 治疗,能改善 DPMAS 对凝血功能和白蛋白水平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