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BS330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为肝硬化患者等待肝移植赢取宝贵时间
发布时间:2016-09-29
发布时间:2014-08-11
【摘要】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出现全身乏力、皮肤瘙痒、黄染等症状。通过血浆置换联合珠海健帆BS330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明显降低患者的胆红素水平(60%以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身体条件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临床资料】
主诉:反复皮肤瘙痒、皮肤黄染7年余。于2014-4-19由外院转入福州总院感染科。
既往史:2007年无何诱因感全身皮肤瘙痒,皮肤黄染,当时无其他不适,于闽东医院化验肝功能:TBIL31.5 umol/L,ALT254.7 U/L,AST188.24 U/L,GGT724.4 U/L,AKP705.7 U/L。血沉:32 mm/H。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2007-11-5住我科,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过熊去氧胆酸等保肝退黄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规律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但7年来皮肤瘙痒及黄染反复发作,多次住宁德闽东医院治疗,经过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3个月前呕血2次,住宁德市闽东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止血、输血等综合治疗后,未再出血后出院,但仍有乏力、皮肤瘙痒、黄染。2014-2-10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予保肝、退黄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2014-3-24为行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住福建省立医院,2014-4-10于全麻下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术,术顺,并经过保肝、退黄、抑酸护胃等治疗后,仍感乏力、皮肤瘙痒、黄染。
现病史:今为行肝移植转诊我院,门诊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收入院。
【检查情况】
查体:体温:36.3℃,脉搏:9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2/68mmHg;营养差,肝病面容,神清,全身皮肤粘膜晦暗发黑,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巩膜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4次/分。双下肢色素沉着,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粪便潜血弱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75×109L、粒细胞百分比74.5%↑、红细胞计数3.07×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2.0g/L↓、血小板 132×109/L。乙肝表面抗体定量21.47mIU/ml↑。生化:淀粉酶127U/L↑、总胆汁酸459.0↑、肌酐41umol/L↓、胆固醇19.18mmol/L↑、甘油三酯5.72mmol/L↑、二氧化碳20.8mmol/L↓、钾3.4mmol/L↓、钠126mmol/L↓、氯化物90mmol/L↓、磷1.60mmol/L↑、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487.6umol/L↑、直接胆红素366.2umol/L↑、丙氨酸转氨酶114U/L↑、谷草转氨酶246U/L↑、谷氨酰转肽酶393U/L↑、碱性磷酸酶512U/L↑、胆碱酯酶1725U/L↓。凝血四项:D-二聚体0.89mg/L FEU↑。降钙素原0.52↑、C-反应蛋白39.55mg/L↑、前清蛋白0.679g/L↑。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16.70sec、PT-INR1.4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8.40sec↑、凝血酶时间37.8sec↑、纤维蛋白原1.06g/L↓。抗核抗体阳性。
【诊断情况】
诊断: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 脾大 低蛋白血症;2、胆囊结石伴胆囊炎;3、慢性萎缩性炎伴糜烂;4、混合性高脂血症;5、肾囊肿;6、肝囊肿
【治疗方案】
入院后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保肝(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利胆退黄(熊去氧胆酸+丁二环酸腺苷蛋氨酸)、抑酸护胃(泮托拉唑)、对症支持(人血白蛋白等)。
2、3次血浆置换+2次血浆吸附治疗
治疗机型AQUARIUS(自动液体平衡监测器)+血浆分离器(德国费森尤斯)+
珠海健帆
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
BS330
)。
血流速率100-150ml/min,血浆流速30-40ml/min。
【病情转归】
从入院至2014-5-5经过上述治疗患者自觉症状如皮肤瘙痒、食欲、精神状态较前好转,且行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过程中无不适反应。患者总胆红素总下降率为65%。
主要检验指标变化:

通过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及药物综合治疗,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487.6→167.7umol/L)。

谷氨酰转肽酶从393U/L降至122U/L。

胆碱酯酶明显回升(1725U/L→3871U/L)。
【讨论】
患者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行肝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措施,但苦于肝源紧缺,有诸多患者均殒命于等待肝源的途中。该患者为行肝移植转入福州总院感染科等待肝源,患者肝功能失代偿,已有多次消化道大出血病史,身体基础差,因此,为使患者的机体拥有较好的内环境,争取等待肝源的时间,有利于移植术后恢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采取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使得患者胆红素明显降低(大于60%),肝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无特殊不良反应。通过该病例,我们可以发现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对患者肝移植前各项准备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摘要】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出现全身乏力、皮肤瘙痒、黄染等症状。通过血浆置换联合珠海健帆BS330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明显降低患者的胆红素水平(60%以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身体条件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临床资料】
主诉:反复皮肤瘙痒、皮肤黄染7年余。于2014-4-19由外院转入福州总院感染科。
既往史:2007年无何诱因感全身皮肤瘙痒,皮肤黄染,当时无其他不适,于闽东医院化验肝功能:TBIL31.5 umol/L,ALT254.7 U/L,AST188.24 U/L,GGT724.4 U/L,AKP705.7 U/L。血沉:32 mm/H。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2007-11-5住我科,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过熊去氧胆酸等保肝退黄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规律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但7年来皮肤瘙痒及黄染反复发作,多次住宁德闽东医院治疗,经过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3个月前呕血2次,住宁德市闽东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止血、输血等综合治疗后,未再出血后出院,但仍有乏力、皮肤瘙痒、黄染。2014-2-10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予保肝、退黄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2014-3-24为行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住福建省立医院,2014-4-10于全麻下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术,术顺,并经过保肝、退黄、抑酸护胃等治疗后,仍感乏力、皮肤瘙痒、黄染。
现病史:今为行肝移植转诊我院,门诊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收入院。
【检查情况】
查体:体温:36.3℃,脉搏:9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2/68mmHg;营养差,肝病面容,神清,全身皮肤粘膜晦暗发黑,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巩膜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4次/分。双下肢色素沉着,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粪便潜血弱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75×109L、粒细胞百分比74.5%↑、红细胞计数3.07×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2.0g/L↓、血小板 132×109/L。乙肝表面抗体定量21.47mIU/ml↑。生化:淀粉酶127U/L↑、总胆汁酸459.0↑、肌酐41umol/L↓、胆固醇19.18mmol/L↑、甘油三酯5.72mmol/L↑、二氧化碳20.8mmol/L↓、钾3.4mmol/L↓、钠126mmol/L↓、氯化物90mmol/L↓、磷1.60mmol/L↑、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487.6umol/L↑、直接胆红素366.2umol/L↑、丙氨酸转氨酶114U/L↑、谷草转氨酶246U/L↑、谷氨酰转肽酶393U/L↑、碱性磷酸酶512U/L↑、胆碱酯酶1725U/L↓。凝血四项:D-二聚体0.89mg/L FEU↑。降钙素原0.52↑、C-反应蛋白39.55mg/L↑、前清蛋白0.679g/L↑。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16.70sec、PT-INR1.4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8.40sec↑、凝血酶时间37.8sec↑、纤维蛋白原1.06g/L↓。抗核抗体阳性。
【诊断情况】
诊断: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 脾大 低蛋白血症;2、胆囊结石伴胆囊炎;3、慢性萎缩性炎伴糜烂;4、混合性高脂血症;5、肾囊肿;6、肝囊肿
【治疗方案】
入院后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保肝(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利胆退黄(熊去氧胆酸+丁二环酸腺苷蛋氨酸)、抑酸护胃(泮托拉唑)、对症支持(人血白蛋白等)。
2、3次血浆置换+2次血浆吸附治疗
治疗机型AQUARIUS(自动液体平衡监测器)+血浆分离器(德国费森尤斯)+
珠海健帆
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
BS330
)。
血流速率100-150ml/min,血浆流速30-40ml/min。
【病情转归】
从入院至2014-5-5经过上述治疗患者自觉症状如皮肤瘙痒、食欲、精神状态较前好转,且行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过程中无不适反应。患者总胆红素总下降率为65%。
主要检验指标变化:
通过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及药物综合治疗,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487.6→167.7umol/L)。
谷氨酰转肽酶从393U/L降至122U/L。
胆碱酯酶明显回升(1725U/L→3871U/L)。
【讨论】
患者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行肝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措施,但苦于肝源紧缺,有诸多患者均殒命于等待肝源的途中。该患者为行肝移植转入福州总院感染科等待肝源,患者肝功能失代偿,已有多次消化道大出血病史,身体基础差,因此,为使患者的机体拥有较好的内环境,争取等待肝源的时间,有利于移植术后恢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采取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使得患者胆红素明显降低(大于60%),肝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无特殊不良反应。通过该病例,我们可以发现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对患者肝移植前各项准备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