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技术发展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6-09-26
发布时间:2011-05-20
(一)血液灌流技术发展概况
血液灌流
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1948年,国外学者曾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血液灌流动物实验,但清除率很低;后来用树脂对
尿毒症
、急性肝衰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发现对尿素氮和血氨有较好的清除率,但其血液相容性不好,临床应用难于推广。1964年希腊学者Yatzidis首次应用活性炭颗粒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清除许多外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如肌酐、尿酸、酚类、胍类和巴比妥类药物。1966年加籍华人学者Chang[2]将活性炭进行白蛋白—火棉胶包膜用于血液灌流中,有效地防止炭微粒脱落而进入人体血液,从而避免血栓栓塞现象和白细胞、血小板下降问题,较好地解决血液的相容性问题。1970年Rosenbaum等率先用吸附树脂进行血液灌流治疗
药物中毒
,取得较好效果。1979年,Terman等首先报道了使用
DNA免疫吸附柱
,采用血液灌流技术来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从此迈入了用免疫吸附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新阶段。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血液灌流用的吸附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在药物中毒、肝衰竭、肾衰竭、免疫吸附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血液灌流技术作为血液净化的基本治疗模式之一,在近十年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卫生部2010年2月印发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明确规定了血液灌流技术的适应证范围,血液灌流技术作为血液净化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模式,可广泛应用于
维持性透析并发症
、重症肝病、急性中毒、
自身免疫性疾病
、
危重症
和高脂血症等多个领域。
(二)血液灌流产业发展现状
1.刚起步的朝阳行业
在国内外医疗领域,血液灌流用于临床血液净化治疗一直没有被临床医生所广泛的接受,并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术,使得血液灌流器的临床应用推广一直处于较为艰难的阶段。直到2010年初卫生部出台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第十章内容明确了血液灌流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及其临床操作规范,才使得血液灌流治疗技术在我国的临床推广走上了正常轨道,产销开始上量,在这两三年间,产业规模从数千万元迅速发展至两亿元人民币以上,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国内厂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
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国产
血液灌流器
产品仅为进口同类产品价格的1/3~1/5。同时,国外产品均采用血浆灌流模式,在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前,需要首先对患者血液进行血浆分离,而国内厂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灌流器产品,具备国外产品所没有的全血灌流优势,操作简单,并进一步降低了整体治疗费用,减少了操作风险。
因此,在血液灌流器领域,是少见的没有被国外厂商占据技术领先优势的产品领域。
3.市场瓶颈即将突破,市场潜力巨大
血液灌流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虽在近期内仍会受医院设备、技术的普及,以及医院患者收治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但随着国家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对灌流技术的认可,以及厂家认识到相关制约因素的存在,并因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教育、学术推广,以及为医院提供整合患者与技术资源对接的整体医疗解决方案等措施,将会突破瓶颈,大大促进血液灌流临床应用的普及。
随着
血液净化行业
飞速发展,血液灌流技术临床适用领域的不断开发,血液灌流市场容量庞大、前途无限。对尿毒症、危重症、中毒、SLE、重型肝病等治疗领域的初步估算,血液灌流技术的市场容量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年,市场前景较好。
(一)血液灌流技术发展概况
血液灌流
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1948年,国外学者曾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血液灌流动物实验,但清除率很低;后来用树脂对
尿毒症
、急性肝衰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发现对尿素氮和血氨有较好的清除率,但其血液相容性不好,临床应用难于推广。1964年希腊学者Yatzidis首次应用活性炭颗粒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清除许多外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如肌酐、尿酸、酚类、胍类和巴比妥类药物。1966年加籍华人学者Chang[2]将活性炭进行白蛋白—火棉胶包膜用于血液灌流中,有效地防止炭微粒脱落而进入人体血液,从而避免血栓栓塞现象和白细胞、血小板下降问题,较好地解决血液的相容性问题。1970年Rosenbaum等率先用吸附树脂进行血液灌流治疗
药物中毒
,取得较好效果。1979年,Terman等首先报道了使用
DNA免疫吸附柱
,采用血液灌流技术来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从此迈入了用免疫吸附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新阶段。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血液灌流用的吸附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在药物中毒、肝衰竭、肾衰竭、免疫吸附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血液灌流技术作为血液净化的基本治疗模式之一,在近十年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卫生部2010年2月印发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明确规定了血液灌流技术的适应证范围,血液灌流技术作为血液净化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模式,可广泛应用于
维持性透析并发症
、重症肝病、急性中毒、
自身免疫性疾病
、
危重症
和高脂血症等多个领域。
(二)血液灌流产业发展现状
1.刚起步的朝阳行业
在国内外医疗领域,血液灌流用于临床血液净化治疗一直没有被临床医生所广泛的接受,并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术,使得血液灌流器的临床应用推广一直处于较为艰难的阶段。直到2010年初卫生部出台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第十章内容明确了血液灌流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及其临床操作规范,才使得血液灌流治疗技术在我国的临床推广走上了正常轨道,产销开始上量,在这两三年间,产业规模从数千万元迅速发展至两亿元人民币以上,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国内厂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
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国产
血液灌流器
产品仅为进口同类产品价格的1/3~1/5。同时,国外产品均采用血浆灌流模式,在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前,需要首先对患者血液进行血浆分离,而国内厂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灌流器产品,具备国外产品所没有的全血灌流优势,操作简单,并进一步降低了整体治疗费用,减少了操作风险。
因此,在血液灌流器领域,是少见的没有被国外厂商占据技术领先优势的产品领域。
3.市场瓶颈即将突破,市场潜力巨大
血液灌流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虽在近期内仍会受医院设备、技术的普及,以及医院患者收治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但随着国家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对灌流技术的认可,以及厂家认识到相关制约因素的存在,并因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教育、学术推广,以及为医院提供整合患者与技术资源对接的整体医疗解决方案等措施,将会突破瓶颈,大大促进血液灌流临床应用的普及。
随着
血液净化行业
飞速发展,血液灌流技术临床适用领域的不断开发,血液灌流市场容量庞大、前途无限。对尿毒症、危重症、中毒、SLE、重型肝病等治疗领域的初步估算,血液灌流技术的市场容量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年,市场前景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