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蘑菇不要乱采,误食毒蘑菇进入高发期!
发布时间:2018-08-30
春夏季节,雨水充沛,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下也会滋生出一些有毒野生蘑菇,有的跟普通蘑菇无异。白毒伞(致命鹅膏)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外表看上去感觉很普通,与市民常吃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中毒。中毒后一旦延误诊治,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家住方城县拐河镇的徐先生一家于2018年7月6日午间进食采摘的野生蘑菇(后经徐先生家人通过图片辨认为致命鹅膏),10余小时后徐先生开始出现恶心、干呕,腹痛、腹泻,为水样便,腹泻数十次。同时食用的其他家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同样症状。徐先生当时就诊于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后,胃肠道症状稍有减轻,但仍有恶心、腹痛、腹泻。遂送至方城县人民医院,该院给予输液等治疗并查血常规、肝功、心肌酶等显示胆红素、转氨酶、CKMB等明显增高,为求进一步治疗于7月8日凌晨转入南阳中毒中心治疗。当地检查结果如下图:


入院后检查发现总胆红素较在方城县人民医院的检查结果有明显升高达80μmol/L,浓茶色尿,还存在酸碱代谢紊乱。如下图:

肾功能也轻度异常,血肌酐118.7μmol/L,尿素氮11.29mmol/L。
入院诊断为:毒蕈(致命鹅膏)中毒,中毒性肝损伤、中毒性肾损伤、酸碱失衡。
治疗经过及结果:
入院后立即反复给与大剂量活性炭口服以吸附尚未吸收及经过肝肠循环的鹅膏毒素,并给予大剂量水飞蓟宾胶囊、乙酰半胱氨酸口服,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点滴,及时开展血液净化治疗,使用珠海健帆的中性大孔径树脂灌流器HA330(2次)及HA330-II(1次)及连续性血液滤过(CRRT)等治疗,并动态观察肝肾功能等指标。
在中毒中心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徐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肝肾功能及酸碱等指标逐渐恢复,并于2018年7月12日出院。近日徐先生在当地医院复查肝肾功能均已正常。
含鹅膏毒素的毒蕈中毒患者一般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在摄入蕈类后的24-36h之间,通常可检测到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升高,这些肝酶的水平通常会在摄入后的60-72h达到峰值。如果存在严重中毒,患者可能会直接从严重的肠胃炎发展成暴发性器官功能衰竭,伴高胆红素血症、肝酶剧烈升高至超过1000-2000U/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肾功能不全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型是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品种类型为鹅膏属的一些剧毒种类。
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患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2天,医学上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会让人忽视病情的严重性,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徐先生因为送治及时,才得以康复,而因为“假愈期”让人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而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
春夏季节,雨水充沛,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下也会滋生出一些有毒野生蘑菇,有的跟普通蘑菇无异。白毒伞(致命鹅膏)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外表看上去感觉很普通,与市民常吃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中毒。中毒后一旦延误诊治,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家住方城县拐河镇的徐先生一家于2018年7月6日午间进食采摘的野生蘑菇(后经徐先生家人通过图片辨认为致命鹅膏),10余小时后徐先生开始出现恶心、干呕,腹痛、腹泻,为水样便,腹泻数十次。同时食用的其他家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同样症状。徐先生当时就诊于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后,胃肠道症状稍有减轻,但仍有恶心、腹痛、腹泻。遂送至方城县人民医院,该院给予输液等治疗并查血常规、肝功、心肌酶等显示胆红素、转氨酶、CKMB等明显增高,为求进一步治疗于7月8日凌晨转入南阳中毒中心治疗。当地检查结果如下图:


入院后检查发现总胆红素较在方城县人民医院的检查结果有明显升高达80μmol/L,浓茶色尿,还存在酸碱代谢紊乱。如下图:

肾功能也轻度异常,血肌酐118.7μmol/L,尿素氮11.29mmol/L。
入院诊断为:毒蕈(致命鹅膏)中毒,中毒性肝损伤、中毒性肾损伤、酸碱失衡。
治疗经过及结果:
入院后立即反复给与大剂量活性炭口服以吸附尚未吸收及经过肝肠循环的鹅膏毒素,并给予大剂量水飞蓟宾胶囊、乙酰半胱氨酸口服,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点滴,及时开展血液净化治疗,使用珠海健帆的中性大孔径树脂灌流器HA330(2次)及HA330-II(1次)及连续性血液滤过(CRRT)等治疗,并动态观察肝肾功能等指标。
在中毒中心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徐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肝肾功能及酸碱等指标逐渐恢复,并于2018年7月12日出院。近日徐先生在当地医院复查肝肾功能均已正常。
含鹅膏毒素的毒蕈中毒患者一般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在摄入蕈类后的24-36h之间,通常可检测到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升高,这些肝酶的水平通常会在摄入后的60-72h达到峰值。如果存在严重中毒,患者可能会直接从严重的肠胃炎发展成暴发性器官功能衰竭,伴高胆红素血症、肝酶剧烈升高至超过1000-2000U/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肾功能不全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型是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品种类型为鹅膏属的一些剧毒种类。
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患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2天,医学上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会让人忽视病情的严重性,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徐先生因为送治及时,才得以康复,而因为“假愈期”让人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而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