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10|PE+DPMAS+夜间营养干预,有效改善老年肝衰患者肝功能

发布时间:2023-04-03

【文献解读】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夜间营养干预在老年肝衰竭病人中的疗效观察





老年肝衰竭病人肝细胞合成能力不足,肝糖原储备严重下降,再加上病人食纳差等因素,老年肝衰竭病人夜间极易进入一种“饥饿状态”,出现低血糖的概率比年轻人更高,易诱发营养不良,加重病人肝功能衰竭,增加其死亡率。

研究表明,对老年肝衰竭病人采用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并联合夜间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凝血指标及营养状况,减轻老年肝衰竭病人临床主要症状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详 细 研 究 报 道 如 下


#0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肝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65~85岁,平均(68.76±4.91)岁。

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诊断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中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其他有显著出血倾向,如血小板极度降低者(PLT<20×109/L);(2)严重全身及局部感染;(3)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未纠正;(5)其他各种原因无法配合治疗。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2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肝衰竭分期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同时采用PE+DPMAS治疗。人工肝治疗使用健帆DX-10血液净化机和血液灌流器(型号:HA330-II),膜型血浆分离器,胆红素吸附器。深静脉置管使用双腔导管于股静脉处进行穿刺置管。操作前或者操作中选用低分子肝素钠或普通肝素抗凝。

治疗模式:DPMAS,血液流速为120~140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35~42ml/min,总治疗时间为2~3h;在DPMAS治疗结束后,继续使用同一套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进行PE治疗,切换为PE治疗模式,血流速度为100~120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32~40ml/min,置换血浆量为1800~2000ml,总治疗时间为5~6h。治疗时间间隔为2~4d;治疗频次为3~6次,2组病人治疗频次中位数均为3次,治疗间隔天数中位数均为2d,总干预时间约为1个月。

评价指标Child-Pugh评分:用于对肝硬化病人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

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评分:NRS-2002评分≥3分为病人有营养风险。

血液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02

结 果

干预前后NRS-2002评分、Child-Pugh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干预过程中NRS-2002评分、Child-Pugh评分逐渐下降(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NRS-2002评分、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干预前后血液营养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干预过程中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逐渐升高(P<0.05),干预 1个月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


干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干预过程中低血糖、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合计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03

讨 论

肝衰竭是威胁到病人生命的重要疾病,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病人器官老化、合并症多且免疫功能低下,患病后死亡率更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老年肝衰竭病人至关重要。PE+DPMAS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肝衰竭病人肝脏储备功能,以提高病人生存率。HA330-II血液灌流器吸附大分子颗粒毒素,如炎性介质、TNF-α、IL-6、血氨等;胆红素吸附器主要吸附胆红素、胆汁酸及内毒素。两种吸附柱组合应用双管齐下,能够迅速改善黄疸症状,清除体内炎症介质等有害物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PE能够直接将血浆中的病毒和毒物进行清除,同时用新鲜血浆进行补充,为机体提供了因肝脏功能障碍而合成不足的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调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PE、DPMAS联合应用,既能提高体内毒素清除疗效,又能改善凝血及血浆蛋白指标,且操作难度及耗材费用均不会增加,效果加倍,不良反应显著减少,为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老年肝衰竭病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常以蛋白性营养不良为主。本研究主要观察营养干预前后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白蛋白和前清蛋白均由肝脏合成,其水平升高反映肝脏合成能力的提升。转铁蛋白是肝脏蛋白营养状态的敏感指标,转铁蛋白上升是营养膳食治疗是否有效的判断指标之一。由此可见,PE+DPMAS联合夜间营养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老年肝衰竭病人应尽早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干预,把握治疗时机,并选择合适的人工肝治疗模式。在实施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更要关注营养不良风险,及时评估营养状况,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肝衰竭病人人工肝治疗的成功率及总体治愈率。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9,42(2):99-106.

[2]杨荣利,周恒杰.人工肝技术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8,33(7):810-815.

[3]YAO J,LI S,ZHOU L,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system and sequential half-dose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with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J Clin Apher,2019,34(4):392-398.

[4]GUO X J,WU F Q,GUO W B,et al.Comparison of plasma exchange,double plasma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treating acrte-on-chronic liver failre[J].J Int Med Res,2020,48(6):1220731605.

[5]吴牧晨,孟庆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营养评估及临床管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4):770-774.

[6]钱传云.2018ESPEN重症临床营养指南解读[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9,5(4):384.

[7]KONDRUP J,ALLISON S P,ELIA M,et al.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2003,22(4):415-421.


文案整理:邹贵勇

编辑:吴欣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